

路在腳下 不進則止
蜀地的邊境有兩個和尚,一個貧窮,一個富有。
窮和尚對富和尚說:我想到南海去,怎麼樣?
富和尚說:我多年來都想攢錢雇船去,
還沒有成行,你靠甚麼去呢?
窮和尚回答說:我只要一個瓶一個砵就足夠了。
到了第二年,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,
把此事告訴了富和尚,富和尚感到很慚愧。

這是清朝著名文學家彭端淑在
《為學﹒首示子侄》一文中講的一個故事。
他通過這個故事講了這樣一個道理:
天下的事沒有難易之分,只要你去做了,
那麼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很容易;如果不去做,
那麼再容易的事情也會很難。
用在學習上也是這樣,你去學了,
那麼再難的學問也很容易;如果不去學習,
那麼再容易的學問也會很難。
那些依仗自己聰明而有才學,但並不學習的人,
一定會自己毀了自己。
只有那些自己不限於自己的昏昧和平凡,
並且用心學習而不懈怠的人,
才會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。

讀了這個故事,感慨良多。
我們遇到事情,經常不趕快去努力,
反而會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尋找所謂的“捷徑”上面,
或者推脫“明天再說”、“以後再說”。
這不就像富和尚在等坐船出行一樣嗎?
《明日歌》中說的好:明日復明日,明日何其多?
我生待明日,萬事成蹉跎。
走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,走一步就會前進一步。
其實甚麼事情都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,
經過逐漸的積累才能最終走向成功。
如果僅知道貪大喜功而不知從點滴做起,
為之時刻盡力,就要像富和尚那樣等到最後空無所有了。
|
|
|
|
|
|
u890n15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